在“知乎”(http://www.zhihu.com)上看到一个问题,标题为《你遇到过哪些让你眼前一亮、醍醐灌顶或对你改变很大的理念?》。其中许多新奇的回答,确实让自己有一种“眼前一亮”,“醍醐灌顶”的感觉。但事实上,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位名为“傅渥成”的网友所写的回答,摘抄如下

“我无意批评鸡汤和伪科学,因为我们都或许曾经喜爱过这些,并和大家一样,曾经为此感到“醍醐灌顶”——但是为什么只停留在这里呢?生活还可以继续下去,学习和思考也应该继续下去。如果真的愿意去学习和思考,几乎每隔一小段时间都可能会偶然遇到有“眼前一亮、醍醐灌顶或对你改变很大的理念”,并且几乎都是对之前所相信或者至少曾经觉得“醍醐灌顶”的理念的批评和颠覆。

我想,或许是充满理性的批判性思考,而并非那些如同神谕的坚定信念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这里举几个刚才在路上想到的几个小例子:
1.以前因为受到各种决定论式的教育,在见到“蝴蝶效应”的时候觉得“醍醐灌顶”,一点微小的扰动就能带来最终演化上的巨大的区别。但是再过了一些时间,随着学习的深入,当自己知道了例如SRB测度和例如符号动力系统的研究中的一些结论之后,我开始认识到,的确可能一点微小的扰动就能带来最终演化上的巨大的区别,而如果系统演化的方程没有改变,各种极端事件出现的概率其实保持不变的,蝴蝶效应所改变的其实只是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而已,这是再一次的“醍醐灌顶”。
2.以读最初读到弗洛伊德的著作,觉得那些研究都是充满了智慧,对于梦的解析和以“性”为中心对成年人行为的各种解释觉得五体投地,“醍醐灌顶”;而后来读了更多的现代心理学的著作,特别是读到一些批评心理分析学派的书籍和文章时,对心理分析“试着解释所有的现象”“永远不可能被证伪”的批评让我觉得“醍醐灌顶”,在读到越来越多的定量的心理学实验的文章之后,我才开始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研究,也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自己不假思索地学习来的观念。
3.最初是从一些用物理学方法研究社会学问题的著作和论文中看到了研究者们所强调的人类行为中存在的“隐藏的逻辑”,觉得那些分析简洁优雅而又定量、清晰,真是叫人醍醐灌顶。而在读到如“黑天鹅理论”之后又对之前所学的开始了批判和怀疑,或许世界里面还有比我最初想象的多得多的不确定性存在着,这是又一次“醍醐灌顶”,而此后又读到了“乌鸦悖论”,这才真正知道为什么我们依然还可以相信那些我们之前所相信的理性,这是再一次的“醍醐灌顶”。”
【原文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618648/answer/16273585】

其实,对于他列举的三个例子,我并不熟悉。但我懂得他所描述的这个逐渐认知的过程。

在这里谈一些自己主观上的看法。我以为,人的看法,和这个世界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新陈代谢。此刻的念头已经成为过去时,所以,看法会变,我这里说的,只不过是自己在24岁这个年龄附近的东西。

说回“醍醐灌顶”,在我看来,和第一眼美女的感觉一样。惊艳的那一刻发生的时候,就是我们感知汗毛竖立。我们被一个新奇的东西吸引,但这只是感知的开始,而绝非感知本身。好像我们证明一道数学题,我自己不会做,老师演示一次给我看,教了诀窍。我们会觉得,好漂亮的思路。然后老师我,懂了吗?回答,懂了。看起来懂了,绝不是真懂了。下次碰到类似的题,还是不会做。这就是认知的深度,也是思维的深度。

所以很多时候,要一个人懂一个道理,是很困难的。我们说,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是很深刻的。所有的道理原理,书本里面都有,前人都说过。可而后来人呢,要做错的事一件不少。我深刻理解了这一点之后,就常常对自己说,不要多费口舌了,道理说出来不真啊。就这样,我很少用口舌去说服他人。与其如此,不如用身体力行来告诫他人。这便也是一种认知深度。我现在说的道理,你们可能觉得都懂了。但是道理这件事,只要一经人嘴,就被好像被削去了一层骨肉,再进入人耳,又是一层。所以我说的,也就是你们看到的,也并非真正的本意了。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是可以说是一个人存在感的基础。在周围,我们可以见到许多云亦云的人,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见到别人说的话,很符合逻辑,很贴切自己的心境。于是就信以为真,然后就吃了苦头。我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所以才开始慢慢意识到了上面所说的一些问题。轻易听信他人,自己的认知深度不够,非常容易使自己陷入一个僵局,进又不是退又不是,到头来往往是事情办不成,还要生闷气。正因为如此,自我的认知深度,小到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大的可以决定一个大国的命运。

不过上面所说的,只是认知的开始而已。至于如何把握认知,如何独立思考以此加强认知的深度,我自己目前也没有什么好主意好方法。坦白来说,自己还是很嫩很肤浅的。